教改錯了嗎?誰是扼殺學生快樂的兇手?
教改錯了嗎?誰是扼殺學生快樂的兇手?
教育政策一改再改,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,一聽到「教改」兩個字就忍不住要大翻白眼。教改的本意當然是好的,但為什麼老是出包而引來批評聲浪呢?
【圖/CNA.CC Licensed】
艱澀會考試題,打趴留美博士
今年的國中會考及免試入學引發民怨,清大教授李家同批評會考的題目難度過高,有些甚至連博士都答不出來,由此可見考試鑑別度有限。因此,李家同教授提出不應再執著於12年國教,也該取消會考,回到過去基測的形式。
免試入學,真的「免試」嗎?
今年除了會考中難度超過國中生能力範圍的英文題目,免試入學的機制也遭到質疑。李家同教授表示,去年一些在校成績優秀的國中生,還能藉免試入學的機制進入公立學校,但今年卻要參考會試成績,「免試」二字形同虛設。
強更強,弱更弱的無盡迴圈
李家同教授強烈建議教育部應該回到過去的機制,保障偏鄉弱勢學生免試入學的權益,而不是一再修改升學制度,造成民怨,也使弱勢學生的權益受損。這些弱勢生的資源本來就相對不足,若不去正視且處理這個問題,恐怕會使得前段與後段學生的差距越來越大。
50分鐘內,作文定生死
除了英文科,國文科的作文成績比重也引起不滿。即便會考成績出色,但作文一項表現不夠理想,可能就得跟心目中理想的公立高中職含淚話別。家有應屆考生的台大醫師柯文哲就批評教改制度出問題,讓作文成績來定生死對學生並不公平。
教育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究竟為什麼教育制度的修改始終無法切合家長與學生的心意?一來,教育為國之根本,良好相關制度的制定本來就非一蹴可幾,如果缺乏通盤的妥善規劃,只是今年修一點,明年修一點,結果就是讓更多學生成為白老鼠,考生和家長中一片怨聲載道;二來,也是台灣根深柢固的教育觀太過執著學科成就,家長希望學孩子成績好能再更好,孩子十多年求學生涯中的階段性任務,就是取得通往下一個明星教育殿堂的門票,能夠正視並真正了解孩子的才能與興趣的家長並不多,這也造就大家一窩蜂追逐同一個目標,撞得頭破血流。不管教育制度怎麼改,總是有人權益受損,總要有人不滿意。也許,由來已久但存在偏差的認知,才是造成學生們無法擺脫教改枷鎖的原因吧!